4月24日,在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,记者透过无人机画面看到,一只新生的麋鹿幼崽卧在还未返青的草地中,梅花斑点点缀在毛茸茸的身体上,模样娇憨可爱。这只幼崽于23日诞生,是去年从江苏大丰迁入此地的麋鹿种群成功繁育的首只幼崽,它的诞生标志着宁夏濒危物种迁地扩繁工作取得重要突破。
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饲养员王学先介绍,23日上午11时,他在日常饲喂工作中,发现鹿群中少了一头待产母鹿,随后通过无人机和望远镜,在距离饲喂点约500米的草丛中,寻找到了母麋鹿的身影。只见一只新生的小麋鹿正享受着鹿妈妈的舔舐。这只幼崽体长约60厘米,体重约7公斤,工作人员为它取名“呦呦”。
麋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又被称作“四不像”,曾广泛栖息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湿地。史料显示,1700多年前,青铜峡黄河沿岸就有养殖麋鹿的记录,明嘉靖王琼诗作“赫连故垒游麋鹿,元昊遗宫长薜萝”也印证了麋鹿曾在宁夏栖息。然而,因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,麋鹿于20世纪初在我国本土灭绝。1985年8月24日,我国通过引入项目,从英国运回22头麋鹿,其中20头被运至北京南海子麋鹿苑。此后,我国通过种群复壮、迁地建群、野化放归等措施,推动麋鹿种群复苏。相关数据统计,截至目前,全国麋鹿数量已超1.2万只,分布点扩至83处,野生种群达5000余只,覆盖历史栖息地90%以上。
去年9月,在国家林草局以及宁夏、江苏两地林业部门的协作下,经过20余小时的长途跋涉,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入35只麋鹿。为帮助麋鹿适应西北气候,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搭建了200余亩的放归适应区,安排专人负责饲喂管理、日常监测和疫病防控等工作。麋鹿怀孕期为9至10个月,每年3至5月生产。青铜峡库区管理局与江苏大丰麋鹿研究所紧密合作,根据孕期推算,自4月初便密切关注母鹿活动状况,终于迎来了“呦呦”的诞生。
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区最大的黄河滩涂湿地,近年来通过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生态保护成效显著。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类从早期的几十余种增至292种,植物达287种,成为西北第二大鸟类繁衍栖息地。此次麋鹿成功产仔,展现了麋鹿引入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效应,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样本,也为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模式。
“目前库区监测数据显示,保护区内24头母鹿中还有8头有待产迹象,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有更多新生小鹿诞生,麋鹿种群在我区的自然繁育正在形成良性循环。”青铜峡库区管理局副局长李辉民介绍,“呦呦”的诞生不仅意味着麋鹿种群对我区干燥环境的适应性突破,也验证了西北地区人工繁育麋鹿的可行性,为濒危物种栖息地重建提供了范例,更标志着我国濒危物种迁地保护战略取得关键进展,宁夏濒危野生动物迁地繁育工作进入新阶段,将有力推动全球麋鹿数量增长。(来源:宁夏日报)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955-8737187/5035386
邮箱:znrmtzx@163.com
备案号:宁ICP备18000997号